下背痛常因薦髂關節失衡,如何強化韌帶穩定關節? - 菁英診所再 …
Dec 1, · 薦髂關節疼痛的原因長期姿勢不良,例如翹二郎腿、半躺半坐經常彎腰搬重物的勞動工作撞擊外傷或突然跌倒造成薦髂關節錯位骨骼異常疾病,例如脊 薦髂關節是骨盆中最重要的關節之一,向上負責承接脊椎以及上半身的重量,向下則需要維持平衡,讓我們行走的過程中髖關節能夠正常發力。 然而,薦髂關節在骨盆內被髂骨後上 {/MIX}只要長期 姿勢不良 (如坐時翹二郎腿或半躺半坐、站立時腹部前凸造成骨盆前傾)、經常彎腰搬重物薦髂關節雖然是關節,但活動度極低,仔細看看,你會發現薦髂關節的前方與後方都被許多很強韌帶圍繞著、包覆著;另外,雖然薦髂關節附近有 臀大肌 、 梨狀肌 等強而有力的肌肉,但這些肌肉本身均不會直接帶動薦髂關節活動,所以薦髂關節是屬於活動度很低的關節。 此關節負責的,是用來吸收衝擊力道,也就是吸收上半身與骨盆腔和下肢之間的衝擊。 薦髂關節功能障礙 當薦髂關節出現功能障礙,大概就是這個平時活動度極低的關節變得活動度太高,或是活動度太低、或是關節在發炎。 當薦髂關節變得活動度太高,就是讓這個原本應該吸收衝擊力道的關節變得太不穩定而失能,吸收衝擊力道的能力減弱,其他關節處就會受到更大的衝擊力道,容易引發下背痛或髖部疼痛,這個痛還會延伸到腹股溝處。 當薦髂關節變得活動度太低,太固定,也會造成疼痛。 薦髂關節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下背痛原因,這關節位在「薦椎」和骨盆的「髂骨」交接處(圖1),所以我們稱為薦髂關節。 這種下背痛有時會放射到下肢,因此容易和坐骨神經痛混淆,也因為疼痛的部位常在臀部附近,也有很多病人多年來自我診斷是「梨狀肌症候群」。 這種疼痛常常是腰挺不直、久坐或晨起時特別痠痛,有時甚至有下背臀部的局部壓痛點。 其中,懷胎後或懷胎較多次的婦女、腰椎外傷或是接受過腰椎手術的民眾,發生這種下背痛的機率較高,但幸運的是,薦髂關節疼痛通常不需要用到手術即可治療。 薦髂關節的治療初期會先以止痛藥、物理治療為主,若經過保守治療效果仍不佳,此時便可考慮採取影像導引介入治療(圖2)。 圖2: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可協助精確診斷及初步治療。 (照片提供/唐宗詠)
Page not found • Instagram
薦髂關節位於薦椎左右兩側與髂骨相鄰之處,配合身體彎伸、旋轉、傾斜而產生微小活動,活動時關節的穩定性則仰賴層層包覆其上的多條韌帶和肌肉來維持。. 只要長期 姿勢不良 ( · 林佳緯說,根據研究統計上臀神經纏套的診斷準則,主要會出現明顯後髂骨脊壓痛,或腰部較內側接近薦髂關節處壓痛,另外按壓後也會重現整個下背痛甚至腳痠麻 · 薦髂關節是活動度很低的關節,負責吸收上半身與骨盆腔、下肢之間的衝擊。 如果出現功能障礙,患者會表現下背痛、髖部痛等症狀。 導致下背痛和髖部痛的 — 薦髂關節功能障礙(懶人包)照護線上 薦髂關節位於薦椎左右兩側與髂骨相鄰之處,配合身體彎伸、旋轉、傾斜而產生微小活動,活動時關節的穩定性則仰賴層層包覆其上的多條韌帶和肌肉來維持。.這種下背痛有時會放射到下肢,因此容易和坐骨神經痛混淆,也因為疼痛的部位常在臀部附近,也有很多病人多年來自我診斷是「梨狀肌 · 薦髂關節是僵直性脊椎炎最早發作的部位,再逐漸往上侵犯至腰、胸和頸椎。部分患者會合併周邊關節炎,以跟腱著骨點處最常被提及。檢查可能發現脊椎活動度與胸部擴張度下降,且多數患者抽血時,hlab27會呈現陽性反應。薦髂關節位於薦椎左右兩側與髂骨相鄰之處,配合身體彎伸、旋轉、傾斜而產生微小活動,活動時關節的穩定性則仰賴層層包覆其上的多條韌帶和肌肉來維持。 只要長期 姿勢不良 (如坐時翹二郎腿或半躺半坐、站立時腹部前凸造成骨盆前傾)、經常彎腰搬重物、猛然跌坐、核心肌力不足、骨盆歪斜或長短腳者,很容易傷及韌帶、甚至造成薦髂關節錯位,於是引發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 薦髂關節一旦失衡,將影響腰薦髂複合體之結構平衡 薦髂關節疼痛症狀 既然稱之為疼痛症候群,代表症狀相當多元,包括久坐容易 腰痠 、彎腰時疼痛、變換姿勢時疼痛 (尤其從椅子起身的那刻疼痛特別明顯)、屁股後方至大腿後方的傳導痛等。 倘若患者主訴強調傳導痛,而X光或核磁共振影像又呈現骨刺或椎間盤突出的話,則容易被診斷為坐骨神經痛。 檢查多管齊下 務必確診病灶 薦髂關節是僵直性脊椎炎最早發作的部位,再逐漸往上侵犯至腰、胸和頸椎。 部分患者會合併周邊關節炎,以跟腱著骨點處最常被提及。 檢查可能發現脊椎活動度與胸部擴張度下降,且多數患者抽血時,HLAB27會呈現陽性反應。 正規的風濕免疫科藥物使用與追蹤非常重要,薦髂關節疼痛處理則由復健科醫師協助。 除短波、微波、深層電療等物理治療外,急性期可給予超音波導引類固醇注射治療,直接減少關節發炎與破壞。 慢性期或非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評估給予關節玻尿酸、高濃度葡萄糖水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治療。 因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骨折的機率是一般人的近10倍,建議避免身體衝擊型的運動,並加強背部伸肌強化與深呼吸運動,執行胸肌、髖屈肌群(圖2)和下背肌(圖3)的伸展運動,以減少攣縮的發生。
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 -常被誤診的下背痛與假性坐骨神經痛
【你的薦髂關節有卡住嗎?】身體當中有非常地方容易卡,但薦髂關節絕對排名前三名,骨盆過度前傾、後傾、左右歪斜,都會影響到它。 薦髂關節位於薦椎左右兩側與髂骨相鄰之處,配合身體彎伸、旋轉、傾斜,而產生活動,活動時薦髂關節的穩定性,仰賴層層包覆其上的多條韌帶和 · 薦髂關節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下背痛原因,這關節位在「薦椎」和骨盆的「髂骨」交接處(圖1),所以我們稱為薦髂關節。.· 薦髂關節又稱作「薦腸關節」,它位在薦椎(尾椎骨)與腸骨(骨盆)的交界處,也就是臀部上方類似酒窩的凹陷部位。它是身體中軸骨連接下肢的重要關節,其作用是承重與吸震,對活動及步行過程中上半身與下肢壓力的分散扮演著重要角色。,PTT,dcard · 常見薦髂關節問題會造成的症狀包含: 腰臀部位、鼠蹊或者髖關節位置疼痛,下肢的麻/刺/痛,姿勢變換(由坐到站)時的不適 等等,容易出現症狀的部位也可見右圖。 通常為了閃避疼痛部位,患者會將重心移到好邊,避免患側薦髂關節承重,而有 歪一邊的步態薦髂關節錯位、薦髂關節炎 與 SIJ 相關的免疫問題包含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萊特氏症候群等,所以薦髂關節「炎」其中一部分真的是指關節出現了發炎現象。 引起 SIJ 錯位或疼痛的原因包括: 薦髂關節可能因慢跑、脊椎側彎、長短腳、腰椎手術固定後造成錯位 外傷撞擊(包含車禍、高處跌落等直接的受傷) 高反覆的衝擊運動(慢跑) 脊椎側彎 長短腳 曾經接受腰椎手術固定手術 薦髂關節疼痛 SIJ 本身痛:具體的 SIJ 疼痛區域位於後上髂棘 (PSIS) 往內公分與往下約公分中間的範圍,最大對應了 SIJ 本身的疼痛。 薦髂關節疼痛位置約在後上髂棘往內3公分及往下10公分的區域 SIJ 轉移痛: 屁股痛 (94%) 下背痛 (72%) 腹股溝痛 (14%) 薦髂關節是骨盆中最重要的關節之一,向上負責承接脊椎以及上半身的重量,向下則需要維持平衡,讓我們行走的過程中髖關節能夠正常發力。 然而,薦髂關節在骨盆內被髂骨後上髂脊遮住,不藉由醫學影像精準定位其實是難以正確治療的! 在疼痛科領域中,薦髂關節本來就屬於中高難度的治療項目。 也因為薦髂關節被保護住,很多薦髂關節的病人會有一種:疼痛在很深處,不容易找到痛點但知道就痛在薦椎、上臀部附近的感覺。 只有當症狀變更嚴重時,導致核心肌群如多裂肌、梨狀肌、臀大肌、臀中肌過度代償而發炎時,才會感覺到肌肉有嚴重的酸痛點。 很多傳統的治療喜歡針對脊椎兩旁的肌肉針灸按摩、嘗試放鬆臀部的肌群,多是因為這些肌群為了要代償骨盆不穩定所導致的酸痛現象。 激痛點注射
薦髂關節!20 % 下背痛的原因! » 何琨棟醫師 Dr. Aiden
近年薦髂關節漸有疼痛感,易頭暈、體力差、食慾不佳。 經過定期 針灸 回診,3週後改善體力及頭暈、疼痛。 因各式廣告,國人對椎間盤突出有初步暸解,但對造成下背痛的另一 薦髂關節症候群是下背痛需要考慮的鑑別診斷,症狀可能與坐骨神經痛相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張麟指出,薦髂關節痛診斷包括薦髂關節處局部壓痛、疼薦髂關節是骨盆中最重要的關節之一,向上負責承接脊椎以及上半身的重量,向下則需要維持平衡,讓我們行走的過程中髖關節能夠正常發力。 然而,薦髂關節在骨盆內被髂骨後上髂脊遮住,不藉由醫學影像精準定位其實是難以正確治療的! · 薦髂關節痛的可能原因太多,因此醫師常使用診斷性注射,意思是在超音波導引下,將局部麻醉藥及治療藥物注射到薦髂關節,若注射後能減緩70%以上的疼痛,就代表病灶確實是薦髂關節,如此可以達到診斷兼治療的效果。薦髂關節又稱作「薦腸關節」,它位在薦椎(尾椎骨)與腸骨(骨盆)的交界處,也就是臀部上方類似酒窩的凹陷部位。 它是身體中軸骨連接下肢的重要關節,其作用是承重與吸震,對活動及步行過程中上半身與下肢壓力的分散扮演著重要角色。 稍微偏斜就疼痛 腰椎、髖關節提早退化 汐止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約1/4的下背痛患者,都是薦髂關節失能所導致。 示意圖/TVBS 復健科醫師曾清祥說明,薦髂關節外面包覆了相當多的韌帶與肌肉,穩定度也靠此兩系統來維持。 而它屬微動關節,可活動度僅3至5度,只要稍微偏斜或活動度不對即有可能造成疼痛。 起初或許只是單純局部疼痛,時日一久,全身壓力無法藉此關節適當分散,可能引發腰椎、髖關節、膝關節提早退化。 薦髂關節操有效緩腰痛 孕婦也適用 江醫師補充,薦髂關節操分為坐姿與站姿,讓病人藉由下背核心七步的鍛鍊,強化薦髂關節周邊的肌肉、韌帶,不僅可以減輕腰椎和腰臀部肌肉群的負擔,更能夠幫助頸胸椎、 髖關節 及膝關節的平衡。 除此之外,由於懷孕會加重薦髂關節鬆弛,薦髂關節病變也會使孕婦背痛更加嚴重,所以此項運動也非常適合孕婦學習,助有效減緩腰痛症狀。 腰痛新救星
神隊友危機四伏!?工程師爸幫孩洗屁屁腰痛如雷擊 竟 …
· 由於上臀神經位於骨盆上緣,是一群從腰椎神經分支出來的感覺神經,從髂骨外側分布到內側薦髂關節外緣。這群神經藏在骨盆上一層薄薄的軟組織內,一旦軟組織發飽受下背痛和傳導痛的患者,常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或是骨刺,事實上屬於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病例不在少數,卻因難以確診,而未獲得適切的治療,使得腰痛長年如影隨形。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 -常被誤診的下背痛與假性坐骨神經痛. 飽受下背痛和傳導痛的患者,常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或是骨刺,事實上屬於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的病例不在少數,卻因難以確診,而未獲得適切的治療,使得腰痛長年如影隨形。 薦髂關節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下背痛原因,這關節位在「薦椎」和骨盆的「髂骨」交接處(圖1),所以我們稱為薦髂關節。 這種下背痛有時會放射到下肢,因此容易和坐骨神經痛混淆,也因為疼痛的部位常在臀部附近,也有很多病人多年來自我診斷是「梨狀肌
35歲爸抱娃洗屁屁 閃到腰爆痛 | 中華日報|中華新聞雲
休息也難緩解! 薦髂關節炎 愈躺愈僵硬 - 自由 …
· 薦髂關節是一個滑液關節,就像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一樣。 因此,這個關節也會像其他的關節一樣會有關節炎的問題發生。 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 -常被誤診的下背痛與假性坐骨神經痛.張麟醫師指出,薦髂關節症候群是下背痛需要考慮的鑑別診斷,症狀可能與坐骨神經痛相似,輕微者以藥物或物理治療及增強核心肌群強度及耐力訓練,嚴重且慢性者考慮關節內注射、神經燒灼或電刺激,以快速控制疼痛
中醫治療薦髂關節機能失調 - Yahoo奇摩新聞
· 薦髂關節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下背痛原因,這關節位在「薦椎」和骨盆的「髂骨」交接處(圖1),所以我們稱為薦髂關節。 這種下背痛有時會放射到下肢,因此容易和坐骨神經痛混淆,也因為疼痛的部位常在臀部附近,也有很多病人多年來自我診斷是「梨狀肌 · 薦髂關節是薦椎和髂骨相接的關節,與恥骨聯合,共同穩定骨盆。薦髂關節承接從腰椎傳遞的壓力,也吸收來自髖部與下肢的衝擊,其關節面與關節內亦有許多韌帶和筋膜連接,幫助穩定關節與傳遞本體感覺。故薦髂關節疼痛的範圍可以上至腰部、下至後大腿,甚至有麻刺痛的主觀感受。施先生近薦髂關節是薦椎和髂骨相接的關節,與恥骨聯合,共同穩定骨盆。薦髂關節承接從腰椎傳遞的壓力,也吸收來自髖部與下肢的衝擊,其關節面與關節內亦有許多韌帶和筋膜連接,幫助穩定關節與傳遞本體感覺。故薦髂關節疼痛的範圍可以上至腰部、下至後大腿,甚至有麻刺痛的主觀感受。施先生近 症狀與坐骨神經痛相似 下背痛不可輕忽.{MIX}· 薦髂關節又稱作「薦腸關節」,它位在薦椎(尾椎骨)與腸骨(骨盆)的交界處,也就是臀部上方類似酒窩的凹陷部位。 它是身體中軸骨連接下肢的重要關節,其作用是承重與吸震,對活動及步行過程中上半身與下肢壓力的分散扮演著重要角色。 稍微偏斜就疼痛 腰椎、髖關節提早退化 汐止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約1/4的下背痛患者,都是薦髂關節失能所導致。 示意圖/TVBS 復健科醫師曾清祥說明,薦髂關節外面包覆了相當多的韌帶與肌肉,穩定度也靠此兩系統來維持。 而它屬微動關節,可活動度僅3至5度,只要稍微偏斜或活動度不對即有可能造成疼痛。 起初或許只是單純局部疼痛,時日一久,全身壓力無法藉此關節適當分散,可能引發腰椎、髖關節、膝關節提早退化。 薦髂關節是骨盆中最重要的關節之一,向上負責承接脊椎以及上半身的重量,向下則需要維持平衡,讓我們行走的過程中髖關節能夠正常發力。 然而,薦髂關節在骨盆內被髂骨後上髂脊遮住,不藉由醫學影像精準定位其實是難以正確治療的! 在疼痛科領域中,薦髂關節本來就屬於中高難度的治療項目。 也因為薦髂關節被保護住,很多薦髂關節的病人會有一種:疼痛在很深處,不容易找到痛點但知道就痛在薦椎、上臀部附近的感覺。 只有當症狀變更嚴重時,導致核心肌群如多裂肌、梨狀肌、臀大肌、臀中肌過度代償而發炎時,才會感覺到肌肉有嚴重的酸痛點。 很多傳統的治療喜歡針對脊椎兩旁的肌肉針灸按摩、嘗試放鬆臀部的肌群,多是因為這些肌群為了要代償骨盆不穩定所導致的酸痛現象。 激痛點注射若有薦髂關節錯位的患者,也可使用正骨手法及推拿治療。. 若患者太虛,則可再加上活血化瘀及補肝腎中藥,達到良好療效。. 顏士展醫師提醒,除了針灸及中藥治療外,運動也是薦髂關節疼痛治療中不可或缺的。. 下半身及核心肌群的訓練,如走路、慢跑 什麼是薦髂關節 (Sacroiliac joint)? 先讓我們了解一下,薦髂關節就是如果我們手插腰,大拇指往脊椎方向在滑向中線一點,那一對小窩窩就是我們的薦髂關節範圍。 (圖片來源: ) 那為什麼這位置常常會被忽略呢? 主要是因為薦髂關節的錯位,不容易被X光以及肌電圖等判斷出來。 然而這個關節,就算是零點幾釐米的錯位,都足夠會讓您感到坐立不安,甚至是難以接受的疼痛感。 所以您或許曾經有腰傷下背痛的經驗,照了一些片子,醫生的解釋最後卻是肌肉急性發炎,我們就是摸摸鼻子拿了些肌肉鬆弛劑就回家了。 薦髂關節的疼痛點(trigger point),容易出現在以下圖示的紅色區。